日月重光_第六章日月之护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日月之护 (第4/5页)

成功的军锱,那就更不可能了。郑成功军队刚到台湾时军粮不足,大部份的士兵都还必须参与屯垦。如果有那批军锱,还需要如此吗?」陈文钦教授说。

    陈文钦教授一说完,何昊雄教授就猛摇头,强烈表达出无法认同的态度。

    「这可不一定。郑成功军队的缺粮问题,起因於那几年台湾天灾不断,有再多军锱也徵不到粮啊!之前做田野调查时,我曾听一些耆老说过不少关於这批h金的传闻,大部份是从他们担任郑成功士兵的祖先代代留传下来的传说。其中一则是说,当初陈永华在监造孔庙时,受郑经之命在地基埋下了那批h金。另外一种说法是,郑成功曾经两次出巡抚番,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地点埋藏那批h金,因此这也引发了许多业余的文史工作者热中研究郑成功出巡的路线,认为宝藏的埋藏地点就在路线行经之处。」何昊雄教授说。

    陈文钦教授看似正要回应何昊雄教授的论述,但何教授却没有给予cHa话的空间,继续阐述他所听闻的传说。

    「还有一个传说就流传更广了,我认为可信度也b较高。据说赤崁楼的那个古井底下有一个荷兰人挖掘的地道,通到现在的安平古堡,也就是说那个地道连接热兰遮城与普罗岷遮城。告诉我这则传说的几位耆老,说他们的先祖曾被国姓爷指派搬运大量的物品到那个地道里,据称是五、六百箱的h金。我之所以认为这个说法可信,是因为这些人的先祖都明确指称郑成功与几位将领叫这批h金做日月之护。日月合之为明,日月之护,明之守护,多麽贴切的名字啊!至於地道通往安平古堡的说法,这部份我本身是抱持怀疑态度的,毕竟两地相距四公里,还间隔着台江内海,以当时的工程能力而言,要建造四公里的海底隧道,可说是天方夜谭。」何昊雄教授说。

    何昊雄教授不再说话,但陈文钦教授却不见任何回应,反而气定神闲地闭起双眼,像是在确定何教授已经说完他想说的,也像是在思考。

    毓璇则小声地在我耳边问了句:「赤崁楼和安平古堡之间以前是海?」

    1

    我小声地回答毓璇的疑问,尽量不去打扰到两位教授的谈话。

    「嗯!海岸线约在现今的西门路,下回前往安平时可以留意,在西门路之前是缓缓下坡,过了西门路地势会趋平缓。安平以前是一个被称做鲲身的海上沙洲,它与赤崁所围成的内海就称为台江。」我说。

    陈文钦教授这时睁开双眼,彷佛成竹在x,慢条斯理地开始反驳何昊雄教授的「古井传说」。

    「你的观点有点矛盾,按照你刚才所说,天地会总部设立在h金埋藏地点的入口附近,那麽埋藏地点应该在现今的台南公园一带,那里曾是被视为天地会总部的陈永华宅邸,怎麽又说埋藏地点的入口可能是赤崁楼的古井?或是埋藏地点可能在孔庙?那个古井我们不是一起下去勘察过了,证实就是一个普通汲水的古井而已。更何况如果郑成功真的有那一批庞大的军锱,我不认为身为郑成功的户官,也就是会计的杨英会对这批军锱毫不知情。郑成功每次出征,都是由杨英调度粮饷,但怎麽不见在他所着的《从征实录》中有相关记载?你刚刚说的那些,全是传说逸闻,至少提出一些文献史料来支持有宝藏的论点吧!我们做学问可不能全凭传说啊!」陈文钦教授说。

    陈文钦教授说完又闭起了双眼,但最後一句话却彷佛挑动了何昊雄教授的学者尊严,何教授接下来说话的声调明显提高了不少。

    「或许杨英并不在经手那批军锱的亲信之列。至於你要文献佐证?那没问题!我长期研究明郑的抗清财政,归纳出郑成功的军需主要有两个来源,而这之中还发现一些蛮有意思的记载。其中一个来源是海上贸易以及对往来航行中国东南海域的商船徵收通行税,这在杨英的《从征实录》中记录得最详细。其实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时期开始,郑家舰队就对中国东南海域拥有极高的掌控权,郑芝龙创设「山路五商」和「海路五商」,掌控沿海对外贸易。山路五商总部设在杭州,设「金木水火土」五行,负责采办瓷器和丝织品等中国特产;海路五商总部设在厦门,设「仁义礼智信」五号,负责货物出入。到了郑成功时期,除了五商十行仍在运作之外,甚至向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徵税索贡。《从征实录》中就记载在永历十一年六月,郑成功驻军思明州时,荷兰的台湾长官揆一就曾派遣何斌纳贡,请求郑成功解除对台湾周围海域的封锁。」

    「那不就是海盗的行径?」毓璇说。

    现在参与这个会谈的成员分成了两组,两位教授激烈地进行着他们的学术攻防,而毓璇和我则像听课的学生般,在课堂底下窃窃私语。

    所以毓璇说话的声音小到现场几乎只有我听得到,并没有打断何昊雄教授继续阐述他的研究成果。

    「第二个来源则是日本的援助。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这在中、日的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郑成功在永历二年至三年之间、永历五年、还有永历十二年,共三次向日本请求援兵,因为当时的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所以没有派出援军,但却都给予相当丰厚的物资援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永历十二年,第三次给予郑成功的金援。这在日人田边八右卫门编辑的《长崎实录大成》第十二卷〈国姓爷使者船来着之事〉、熊野正绍着《长崎港草》卷上〈国姓爷使船之话〉、以及本g0ng泰彦着《中日交通史》第十一章〈明末之乞师及乞资〉,都有相关记载。」何昊雄教授说。

    1

    永历十二年?好熟悉的年份。对了!就是郑成功北伐南京那一年,难不成是因为获得了那笔日本资助的军锱,所以郑成功才决定挥师北伐的;或者是郑成功原本就打算北伐,所以才向日本人请求援助的。我心里想。

    相当佩服何昊雄教授竟然能把章节都记得那麽清楚,我在想如果我提出要求,说不定他可以把原文给背出来。

    「那次金援之後,郑成功从此不再向日本请求资助,即使後来发动北伐南京与东征台湾的战役,也都没有任何求援的记录。甚至《从征实录》也不再出现郑成功对航行中国东南海域商船徵税的相关记载。但奇怪的是,郑成功的军资却像是取之不尽一般,从此不虞匮乏。我推测那次日本给予郑成功一笔相当丰厚的军锱,有可能就是那批h金。」

    何昊雄教授将杯中已稍微冷掉的茶水一饮而尽,吁了一口气後总结刚才的论述。

    「有时候这类文献的记载只是线索,我们仅能依据这些线索做推测,所以我才会问天地会的手札里有没有相关记录。如果那批军锱真如传闻,世代由天地会所守护,那麽陈永华或陈梦玮应该会记载在手札里。」

    听完何昊雄教授的论述,陈文钦教授右手食指轻敲着茶杯,似是在思索何教授适才的那一番话。

    突然陈文钦教授再睁开原本闭着的双眼,注视着何昊雄教授,似乎并不打算认输,就此认同那批h金的存在。

    「就算真有那批h金,也被郑经後来的西渡耗用得差不多了吧!永历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长达六年的征战,就是因为明郑财政严重透支,才导致郑经放弃了东南沿海的所有据点,东归台湾。」陈文钦教授说。

    何昊雄教授也不甘示弱,继续设想其他的可能X。

    「很难说,或许郑经根本没有继承那批h金。你应该知道郑成功逝世前的JiNg神状态极不稳定,又发生了郑经1uaNlUn这件事,气得郑成功都想杀了郑经,有可能郑成功根本就没有把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