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妻子竟成了今生男友_太和纪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和纪事 (第1/1页)

    太和三年,北方大乱,胡骑南下,三月破宁武关,不过百余日便连占三城,后一路南下,直指京都。

    是岁,宣帝年幼,长公主戚宥垂帘听政。

    平京城,泰安殿,是降是战,朝臣争论不休。

    “雎阳城已破,胡军离京不过千里。我军败势已现,不若派遣使臣,以其所占之城易之,加之珠宝美人,以求和平。”一大臣道。

    “荒唐,既已有如此之势,胡军怎肯为蝇头小利止戈!”前者语音稍落,又一大臣便出声驳斥。

    “依我之见,可让西北三郡......”

    “割地求和?我大绍百年基业,祖宗之地,难道要拱手相让,偏安一隅?”

    “不求和又能如何?如今朝廷无一将才,唯有封将军坐镇前线,稍制胡军,其余战线无不溃败。胡军过处,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若降,纵使有愧祖宗,但可保百姓安矣。”

    “封将军如今被困凉城有五月余……”

    “不可……”

    众臣愈争愈烈,甚至有的红了脖子急了眼。高堂之上,闹如市井。

    时年八岁的小皇帝端坐于高位,虽面容严肃,似是习惯了这般场面,其游离的眼神却是暴露出他的心思并不在着群臣的争论上。

    皇位右下座乃是一名身姿高挑纤肃的女子。青碧色华衣裹身,外披素色长衫,头戴凤冠,面罩薄纱,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目似寒星,眉如远山,面纱下隐约透着淡色的紧抿的薄唇。虽只见七分,却教人思之念之,求之怯之。那双冷清的眼,注视着堂下百官争论,无悲无喜。

    除却这对握着大昭江山的天家姐弟,还有一人也悠闲得观望着这场闹剧。那人立于百官之首,身材颀长,面目白皙英俊,唇含三分笑意,气淡神闲。此人便是如今权倾朝野的右相萧同羽。

    萧家乃皇室外戚,萧同羽乃先皇后胞弟。先帝与先皇后萧氏年少相识,情意甚笃,先帝后宫凋零,虽有朝臣不断谏言,也只纳了几个身家单薄的女子。萧氏三年出长公主,直至长公主11岁才出先太子。先帝日日痴迷于吟诗作画,与皇后比翼双宿于后宫,不论朝堂事。此番情景,若在文学史上,经过文人sao客渲染传颂,定会成为一段爱恨纠缠可歌可泣的佳话,但对于内患外忧的国家而言,只能是灭亡的加速器。

    太子出生后五年,先帝后接连暴毙,右相萧同羽及长公主戚宥共同把持朝政。朝堂上风云暗涌,皇帝已然成为傀儡,长公主的立场就引得众人竞相猜测。

    然而还未等众人有所定论,胡人便骤然发动战争。

    按说以大昭百年涵养,面对区区二十万胡军纵使难退之,亦可衡之,断不会败得如此狼狈。怎料不日后又传出南夷侵犯,又有西面诸国交流不断,sao扰边境,似有联合进攻之兆。至此,大绍陷入了兵力分散,四面楚歌的境地。

    就在众人吵得不可开交之时,一太监匆匆走到小皇帝身侧,弯腰在其耳边低言几句。那声音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足以让一旁的长公主听见。待陛下点头后,大太监尖锐的声音响起:

    “宣信使觐见——”

    群臣立即安静下来。

    而后,一身着轻甲,满面尘土的斥候快步走入,捧一卷轴低头跪下,道:“战前急报,封将军受伤昏迷,军内由高副将代为指挥,暂无退敌之术,凉城内粮草已尽,投降之声高涨,恐破城在即。”此话一出,众臣又响起了窃窃私语。高堂上长公主亦是细眉轻蹙,在听见“受伤昏迷”时,一双清冷的美眸透出几分担忧和阴翳。

    凉城是防御北敌的最后一道天然关卡,如若被破,胡军南下之势将无所可阻。

    “三日前,胡军遣使入凉城议和,开出三项条件,高副将命臣十万加急送回,交与陛下定夺。”

    小皇帝询问的眼神望向下座的长公主,见对方微微颔首才用清脆的童音说道:“是何条件。”

    斥侯打开卷轴,朗声读道:“其一,割凉城以北;其二,献黄金万两;其三,送——”斥候突然止住了声音。他看着后面几个字,感到后背一阵发麻。若是在这儿念出来,今日他的脑袋指不定就要移位了。

    “以如今之势,割地送金已是在所难免。”竟是许久不曾开口的右丞相。他盯着殿下的斥候缓缓说道:“送什么?说下去。”

    “送——送长公主入胡和亲!”

    “这,这……”此语一出,满座哗然。

    小皇帝听闻也是一惊,不安得看向长公主,只见对方眼中一片冷色。

    众臣脸上却是神态各异。有的小心翼翼望向长公主,却看不出一丝端倪;有的看向右丞相,似是在看对方的反应,又在等对方说些什么。有的低头不语,有的暗暗相觑,一切尽在不言中。

    跪地的斥候感受到四周紧张的氛围,只觉今日命休矣,冷汗顺着他的面颊滴落在白玉地面上。

    突然,带着丝威严的稚嫩童音打破了寂静:“此事明日再议,退朝!”

    当晚,长公主秘密谒见皇帝,直至夜半离去。无人知其谈话内容,却可从翌日朝堂上长公主答应和亲中窥见一二。

    太和三年孟冬,胡人退兵。被困三月廿一日的凉城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首将封时卿伤愈苏醒。

    次年仲春,送嫁的鸾车到达凉城,长公主入住将军府。

    一日后,骠骑将军封时卿护送长公主入胡。

    太和四年,三月初三,长公主大婚,当晚,公主于胡人王帐中自缢身亡。而后,举国大丧。

    同年六月,骠骑将军班师回朝,以其守城有功,封镇北大将军,掌北方兵权,位比三公。

    次年三月,殿试重开,江南才子傅旬,南阳龚子邑,巴陵段胥之夺得三鼎甲,入户、吏、工部就职。忠武侯次子夺武状元,入兵部。

    太和七年,先帝时被贬的先太子太傅陆仲抿得以洗清冤屈,自西南回京,重任左丞相。

    此数位,皆在日后宣帝收固皇权中立下汗马功劳。

    至此,常为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的,长达十余年的太和皇相双权之争徐徐拉开了帷幕。有人认为,或许这一场较量,早在长公主摄政时就已开局落子。

    太和十四年,宣帝命镇南将军为主将,调西、南兵马,集三十万大军反攻胡军,收复失地,将胡人赶至宁武关外。胡人请和,送回长公主遗骸。镇南将军于护送回朝途中失踪,只留下一纸,上书:

    生已踽踽,愿垂怜。

    一起消失的,还有长公主遗骸。

    野史有传,镇南将军与长公主青梅竹马,暗生情愫,奈何生不逢时,忠义两难全。此生卿先去,我亦随君。只因公主以幼帝相托,只能独存于世。今红尘事了,大局已定,故携公主骸骨,共葬于江湖。宣帝念其忠义,感其切意,怜其深情,赦其无罪,立长公主衣冠冢于皇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