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说话的人不是很懂(清水) (第2/2页)
门也静”明显不合格。这太“普通”。 这里必须插叙,姬野不认为自己遭遇校园暴力与性取向歧视有关。雷云正柯讨厌他,理由太多,混乱的男女、男男关系不过是添头。 姬野没有做什么事。一年后,项空月的申请季前,项空月也没能做什么事。 但项空月给姬野导读《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羽然热爱开篇对酷刑的描写,姬野未曾读。有人指点,姬野读《规训与惩罚》的速度遂比从前读《疯癫与文明》的速度快。 写不了自己如何改变世界,姬野就将申请文书修改得更有深度、更有社会关怀。 他写,他就读的学校是一个规训场所。工作日每天八小时满课的课程表、校规校纪、期中期末测试后张贴的光荣榜、考试时按成绩分配的考场、对一个班级中所有人的一概而论、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对班级荣誉的强调、古诗文默写不及格者要到办公室背课文,皆是学校规训学生的手段。学生被规训时,未必会思考“这是一种规训”,他们的脑海充斥着其他日常且琐碎的内容,譬如“中午吃什么”与“还有几分钟下课”,被严格规划好的集体活动、碎片式的教学、仿佛重复低级劳动的外语抄单词与历史练习册,皆让学生无暇思考其他。无需刻意灌输意识形态,学生即可被他们自己身体的活动驯化。 他们被驯化成漠视“异端”的人。他们漠视性别议题、漠视精神疾患、漠视艺术。他们就读于一所升学可以极轻松的学校,因此他们不关注这个特权小世界之外的、参加理科竞赛的、准备自主招生的乃至刷历年高考试卷的同龄人。他们被规训得庸常、普通,哪怕在应试教育的视角下,亦是失败品。 姬野采取了偏差样本。他的样本是雷云正柯,不是叶雍容、龙格凝、百里煜、吕归尘。 而姬野不希望成为这样的人。他想学屠龙之术。他想学更难、更深的东西,想理解一些基础问题的所以然。他也开始学了——或许,他从十二岁读数学书的那晚,就开始学了。 66 项空月在绿色通讯软件中为他的社团建立了群。他也注册了发布文章的平台,并在注册前向姬野坦白了一个内容。 “我本该和你同届。”项空月说,“初中时,我休学了一年。休学的原因,是我犯了事。我和天启某高校一个研究黑格尔的后辈的社团搅在了一道,我参加了他们的活动。我不清楚,如果公山虚没有来捞我,我是不是该进少管所。我永远感谢公山先生,没有公山先生,我说不定无法继续读书。我已经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只谈风月、不谈不可被言说。我要说的是,我的成年日其实在今年的九月前,也不远。你还愿意借给我你的证件么?” 这是姬野第一次听说这个天启的社团。这时是春天。这年夏天,这个天启的社团在淮安遇险。 这时姬野还不知道幽长吉的事迹。姬野的岁月,很静好。但,姬野听翼天瞻转述过三十年前的六月。翼天瞻接触过三十年前的逃亡者。不过,得以逃亡的只是少数。三十年前的六月,在姬野看来,很恐怖。 姬野没想到恐怖事件的主角竟在自己面前。姬野因为打雷云正柯进过一次派出所,调查过相关流程、影响。然而,姬野与项空月的经历明显极不一样。姬野读到过游行、罢工,但他从来感觉,那些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项空月对他参与天启某社团的经历讳莫如深。他说,公山虚将他捞出来时,对抓项空月的人说的理由,是项空月时年十三岁,年少无知、缺乏管教、不清楚自己行为的危险性。项空月很认可公山虚的描述。天启某社团在淮安遇险时,项空月说:“我欣赏他们。我愿意通过网络转发支持他们。但,即便我有空,我也绝对、绝对不会像某些支持者一般,去淮安。” 姬野却从项空月的十三岁中感到了某种死亡的浪漫。 “我觉得,”项空月在向姬野借证件时说,“虽然危险的事我不能做,但,不危险的事,比如写文章,我可以做。且不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认为,哲学用来描述社会的理论,该是实证的。就说黑格尔。按我理解,《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的对立关系有二重;它们分别构成一个辩证法。一重是抽象的善与主观的对立,这种对立的综合是道德;一重是道德——或者说形式化的良知——与客观、具体的对立,这种对立的综合是伦理。探讨形式化的道德时,如果忽略客观、具体,道德就缺乏限制,就可以成为恶——或者伪善。实验亦表明,伦理学家做理论时所基于的‘道德直觉’,未必是普通人的道德直觉。我想说,我觉得闭门造车的哲学是不对的。研究哲学时,我们不该忽略社会现象。” “而且,”项空月又说,“我不发声,难道放任其他人乱说?许多话语,已经不是被制造出来的、为统治服务的文化工业的商品,亦非意识形态的宣传,只是,说话的人不是很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