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四城破 (第1/2页)
猛骑离开后,周笙派人在营帐地毯式地搜索了一遍,确认周茜切实被巴亥带走后,才随聂家军一起出发。 纵使周笙换上男装,遣散了女使仆从,聂云雷也对外宣称九公主已经去往南洲,但士兵们都知道,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文书先生就是女扮男装的九公主。 南方地势不平,常有山丘河道。 绕路走山道本就不容易,偏偏周笙娇气,只坐车轿,车马一快他就咳声叹气的。 有他,行军速度慢吞吞如乌龟,从天亮到天黑才只越过了第一座小山包。 卫知善为避嫌,骑马跟在聂建昕身后,耳边频有牢sao。 “这都一天了,才走这么些路。往年我们跟随军出战,这么小的山包顶多只用一个时辰。” “谁说不是呢。瞧那三公主,跟在匈奴猛骑的军队里也不见拖沓呀,千里奔袭那是说来就来,现在还跟匈奴人一起上阵杀敌了。都是公主,怎么差别这么大。” 青年士兵们都指望能在这场战中争取军功,以得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不料多了个累赘,自是怨声满路。 卫知善立场尴尬,他也想赶路,同时也见不得周笙受苦,可他又不会出点子,只好闭嘴作哑巴状。 五日后,卫知善回头展望都还是能看到他们刚出发时路过的城墙。 又过了三日,卫知善委实架不住耳边的抱怨,骑马走在车窗旁劝周笙原路返回。 本着为周笙安全为顾虑,卫知善直言希望他能回到南洲,他会替周笙救回三公主。 可事情哪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周笙黑溜溜的眼睛一转,似妥协地说:“是啊,听闻南洲男子多为秀朗之风,我是该掉头回去多看看的。” “笙儿你......” 此话一出,卫知善便不敢劝了。 卫知善的脑回路七歪八扭的,纠结良久后回到队伍前面,不甘心地问聂建昕,为何行军效率这么慢,身为将帅的他却一点也不着急。 “父亲都不急,我急什么。” 聂建昕这么答。 卫知善闻言握住缰绳的手一沉,视线定格在前方不远处。 老将军好整以暇地骑在马背上,时不时哼个小曲儿,一副秋游赏景的闲适模样,就差在手上提个鸟笼了。 连身经百战的老将军都这么从容,卫知善霎时无可置喙,只能在心里说服自己。 聂老将军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聂家军到达嘉州湾时,距从南洲出发已过去了整整十日。 迎接他们的不是嘉州湾海军军部久旱盘甘霖的欢呼声,而是一封又一封的密信。 见有密信,聂建昕急促上前,“父亲,何人来信?” 聂云雷快速扫过密信中的内容,从中抽出最紧要的三封递给儿子。 「汉渡已破,敌方大溃,我方折损一千猛骑。夷军守城者瞻前顾后,软弱无能。谨防敌军呼传外援,尔速速前来支援,与我猛骑两面夹击,速破敌军。」 「四布已破,敌有援军,我方折损八千猛骑。以防猛骑不耗矣,尔等速赴之。」 「顺关已破,敌有云梯,我方损失惨重。闻敌军有密谋,恐生不测,速来!」 周笙踮起脚尖在后面瞧。 信纸上的字写得相当漂亮,哪怕放在樊国的学者中也能轻松脱颖而出,不过他还是一眼看出了其中关窍。 信中每个笔画以“捺”结尾的字,后面都会留一个顿点。那不是什么特殊符号,而是一种书写习惯——戎兰文的书写习惯。 周笙盯着送信人,眼中不由得多了几分打量,“最后一封信是什么时候到的?” “两日前的上午。”送信的士兵回答,“另外信使还让我口头带话,说只要我们看到聂老将军过来,就快些往素尾赶去支援。” “事不宜迟,我们赶紧出发吧!”卫知善握着腰间的剑,迫不及待道。 阳光下,聂云雷的影子纹丝不动。 镇定自若的气息从他口中缓缓吐出:“要是戎兰的兵连这四座小小城池都拿不下来的话,我们大樊也就没必要觊觎他们这么多年了。” 卫知善双眼茫然。 什么意思?没听懂。是在夸匈奴的兵厉害还是在夸我们的兵厉害? 聂建昕也一知半解,“父亲的意思是我们不用管他们那边了?” “你跟老夫也在西北待过几年,戎兰的兵有多彪悍你都是看在眼里的。况且猛骑是除了铁鹰部之外最强的军队,戎兰王派他们过来是为了血洗南夷国的,怎么可能连区区夷兵都打不过?费这么多笔墨不过是想让我们多出力,尽可能减少猛骑的损失罢了。”聂云雷若无其事地走到议事厅坐下,给自己倒了杯茶。 卫知善懵懵懂懂地跟在后面,语气尚有不满:“可是三公主还在他们手上,而且从整体上来看,如果我们保下了更多猛骑士兵,待我们成功登陆南夷国,猛骑的优势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啊。” 聂云雷扣着茶盏,粗糙布满伤疤的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扣着茶盖,平静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