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62章 利大于弊的 (第1/1页)
受限于时代的,哪怕是天元帝如此英明神武的皇帝,眼界也十分局限。 看不出来海禁的缺点. 在他眼里海禁的实施,的确在某种程度抑制了沿海倭寇和海盗的袭击,以及促进了沿海的经济。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只要人不出洋,海盗怎么袭击。 所以比起一个已经解决掉的问题,自然还是这边更加重要。 不过天元帝也不是完全不在意苏逸的话. 虽然他感觉完全不太可能,但是假如真的呢? 所以也没有,把话全部说死。 此时算是对苏逸一个新的考验,看看他该怎么做。 而苏逸自然也是简单,你天元帝不是感觉自己的威严受损,不舒服么? 他理解。 毕竟是皇帝,不是普通人。 威严这种东西不仅仅是面子,更是一个统治的工具。 既然如此便给你把面子赚回来不就好了么。 苏逸在一开始进言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万全之策。 别看自己刚才那样莽撞的说,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立个人设。 是那种有治国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的愣头青人设。 此刻人设既然已经出来,那么自然进行下一步就好了。 “陛下,哪怕如此,臣依然要谏言!” “臣知道这事事关重大,不适合现在讨论,可一想到沿海百姓的安危,臣痛心不已。” “忠言逆耳利于行,在臣的家乡有过这么一句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臣愿意做这明镜,哪怕会惹怒龙颜!” 这话看起来依然是在怼天元帝,可却是在无形之中给了个台阶,并且大大的提高声望的机会。 苏逸明白以天元帝的智慧,自然能够听的出来。 果然不出苏逸所料,天元帝并没有生气。 而是眯了眯眼睛,说道:“十三驸马,朕都说往后再议,你还坚持,真不怕朕砍了你脑袋么?” 苏逸当然听得出,天元帝的潜台词,赶忙把戏继续接上。 “不怕,假如可以让大燕更好,臣万死不辞。” 一番声泪俱下,高超的演技,看的所有大臣都一愣一愣的。 这是啥情况,这么突然变成这个样子了? 天元帝当即哈哈大笑,很满意苏逸的话。 “十三驸马既然敢以命进谏,不是至诚报效国家,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 “你们当向十三驸马学习!” “天天在朕的耳边说些没用的恭维又有什么用,还是觉得朕听不得实话?” 听到天元帝这话,大臣便感觉到一股来自帝王家的气势袭来,不少没啥实力的大臣心中都有些虚。 “臣知罪。” “哼,知罪,知罪,你们知什么罪!” 天元帝说完又再次转头看向苏逸。 “很好,看在你如此忠心国家,关心百姓的份上,就继续说吧。” “谢陛下。” 苏逸明白,此刻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之前的一切只不过是获得一个,商讨的机会罢了。 此时才算是真正的起点。 简单的措辞之后,苏逸便开始讨论为何解开海禁的第一点。 “臣明白,实施海禁是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海盗们对于百姓的问题,可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想要真正的震骇住这群倭寇,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全面展现自己的实力!” “陛下,落后就会挨打,一味的躲避是解决不了不问题的。” “如此只会让人看轻我朝,以为我朝实力不够。” “面对海盗,还是要直接出击!” 天元帝低头咀嚼着苏逸所说的话:“落后就会挨打......” “说得好!” “强大才是真正的治国利器,建立宝船,增加舰队经费,然后攻打海盗这事,是可以。” “当仅仅是这样,也完全不需要解开海禁。” “我们要做的只是攻打,海禁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海盗存在。” “海禁的存在除了解决沿海倭寇,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解决沿海贸易走私。” 其实还有一点天元帝并没有说,其实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贡赐体系。 为了彰显国威,历朝历代喜欢那种万邦来朝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种“万邦来朝”都是无比亏损的,甚至可以说弊大于利。 周边邻国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土特产,便可以带着大量财宝回去。 某种程度像是个大冤种一般。 至于这点苏逸自然也想过,而且他也明白为什么天元帝对于海禁制度的支持。 大燕从太祖皇帝开始到现在,基本每一任皇帝都是以农耕经济为主。 所以忽略了海外贸易。 而且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说,这样也的确是对。 毕竟大燕是封建制度的小农经济,实施海禁,进行闭关锁国一般的政策是确实有一定的好处。 毕竟小农经济对于这样的制度来说就像是一个舒适圈一般。 凭借独有的自给自足的特性,老百姓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太平,便可温饱,安居乐业。 这是多少帝王都梦寐以求的事情,而海禁便可促进这一发展。 并且百姓不与外界过多的交流,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私心,对国家很有利,也能让皇室的统治世代长久的延续下去。 只要不发生饥荒,便不用担心造反起义这种事情发生。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天元帝眼里,大燕的主要敌人一直都是北方的蛮人。 哪里没有海,属于内陆地区。 所以在天元帝眼里,实施海禁还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海军军费支出和减少海患。 对于本来就已经亏空国库来说,这样无不是一个巨大的收入。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天元帝对于沿海军费的管控很低,导致贪污腐败的现象更严重而已。 而且因为不重视,也让那些人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 玉林城的守备军,不就是因此而衰落到士兵都食不果腹的地步了? 按照时代长远的眼光来看,海禁一事虽然当下看起来有些难。 但是对于国家的发展,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