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湍_第十四章 酸碱反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酸碱反应 (第2/2页)

然说出一句来,很能刺人,让人不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人缘,在解放军的中级指挥官之中不算很好。

    而自己之所以能够与他相处五年,不像之前的政委,待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申请调转,主要是因为,自己能够包容,对顾秋先有足够的尊重,顾秋先不喜欢政治干部多参与军事指挥方面的工作,自己就尽量少开口,主要谈政治工作,部队的情绪之类,总之一句话,自己对顾秋先,相当能够忍让,所以两个人才能够共事这么多年。

    即使是这样,萧子静这几年也是小心翼翼,很费心思,不必他自己来说,有一次去司令部开会,一位师长看到了他,便笑着说:“你还是在老顾那里?”

    自己说“是”。

    对方拍着自己的肩膀笑道:“真不容易啊!”

    一位军长则是说:“知识分子有涵养。”

    同志们看自己的眼神,都带了一点同情,忍辱负重啊,得说也确实不容易。

    萧子静对顾秋先是这样的观感,共事五年全靠能忍,然而他看何若冰,与顾秋先相处居然蛮自然,还挺融洽,这就不由得让人感到稀奇,着实是意想不到。

    得说何若冰的性格,也确实是不错,相当斯文,总是不急不慌,待人接物很是婉约的,在革命队伍中,别说男人不是这种风格,就是女同志,也少能找见何若冰这样的,何若冰不是那般风风火火,一直都是这么清清淡淡的,让人看了没那么着急。

    要说何若冰,也确实是有“知识分子的涵养”,不过他与顾秋先相处得如此自然,看不出怎样的勉强,有时候想一想,让人挺诧异的,虽然那两个人都含蓄,不过萧子静作为政工人员,观察人是相当精细的,他可以看得出,何若冰对顾秋先是真的有感情,不是只为了大局才忍让。

    如今何若冰不但是文化干事,还兼着顾秋先的生活秘书,自从陆红山调去了部队,顾秋先的日常生活都是何若冰照管,很细心地照料顾秋先的衣食住行,何若冰对于顾秋先,是出于真诚的关心,不是谄媚,也不是公事公办的责任,很让人感觉温暖,有一回萧子静居然想,顾秋先别看离了婚,如今有了何若冰,过得也不错。

    当时的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马上便抛开了,萧子静自己都笑着摇头:“乱弹琴,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

    不过那两个人在一起,确实蛮不错,萧子静并不以为何若冰的觉悟是多么的高,事实上一直到现在,何若冰对共产主义都并不感兴趣,脑子里还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一套,什么同情啊,理解啦,有爱啦,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完全敌对,主要是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但是像他这种虚弱无力的自由主义,在严酷的阶级斗争面前,就显得特别的风花雪月,这样的人关键时候总担心他掉链子,对反动派一个同情,就把自己给坑死了。

    有一回还是讨论战俘问题,不全是国军的士兵,有些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的学生,与何若冰一样,流亡学生出身,追随“国民政府”从南京到广州,从广州又去了重庆,那叫做“死心塌地”,只可惜最后没能一起撤退去台湾,这些人身份特殊,不是军人,但坚决拥护国民政府,拥护“蒋总统”,敌对共产党,把他们和战俘一起遣送,这些学生的抵触情绪特别大,想想倒也不难理解,并不是在战场上抓住的,却也给归入战俘一类,很是失面子。

    当时顾秋先很是愤愤地说:“也不知他们的领袖给他们吃了什么药,一个个这么死不改变。”

    萧子静笑了笑,说:“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还是有一定的感召力的。”

    三民主义不仅仅是“民族民权民生”,还有个“民有民治民享”,说得是真好听,所以老蒋也一直拿着当招牌,还真的宣传鼓动了相当一些人,得说青年学生与青年学生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一些年轻学生,特别痛恨国民党的腐败,一心奔赴延安,然而也有一些,就是这些“解放战争流亡学生”,躲共产党就好像当年躲鬼子似的,抗战时候跟着国民政府逃亡的学生那可不在少数,西南联大就是这么建成的。

    听萧子静这么一说,顾秋先随便地点点头:“是啊,挺能煽惑人的。”

    说着不由自主便瞥了一眼窗外,何若冰正拿了一份报纸站在那里,给大家读报。

    萧子静本能地便知道顾秋先想的是什么,幸好何若冰不是那样的死硬派,给三民主义洗了脑袋,那些流亡学生,给洗得那叫一个彻彻底底,这一辈子大概改不了了,就要这样怀恨而终,如果何若冰也是那样,顾秋先无论如何不能把他留在身边,虽然现在何若冰的思想也是不能深究。

    不过虽然这个人政治上不可靠,何若冰这样的人,是不能送去航校的,决不能加入空军,但是萧子静也承认,他在情感上很可靠,何若冰对于政治并不是很热衷,与顾秋先算不上是“志同道合”,但是他的感情是可以信任的,不会伤害顾秋先,顾秋先有他在身边,居然可称是一种慰藉,这也是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如果用化学公式来类比,那么大概是“酸碱反应”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